符號共享與場域競爭——關于花兒起源的民間敘事研究
鐘進文趙麗芳
摘要:“花兒”是西北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產(chǎn)物,,是當?shù)馗髅褡骞餐脕硎惆l(fā)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
(略),。從關于花兒起源的民間敘事可知,花兒內容和主要格式與漢民族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民歌有相似之處,,花兒的曲調則來自西北各民族民歌,。各民族在“花兒會”這個共同的社會場域中既相互競爭又協(xié)商學習。在此場域中逐步形成的花兒作為一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被各民族所接受并廣為傳播,。
關鍵詞:符號共享;場域競爭,;花兒起源,;花兒會;民間敘事
“花兒”是在中國西
(略)的建構等問題,。
一,、花兒內容從何而來
花兒這一名稱:
(略)
從高洪詩可知花兒演唱的環(huán)境,、歌者,以及花兒的藝術特色,。古鄯是
(略),,明洪武年間在此設古鄯驛?;▋褐幸灿小吧献吡宋鲗幍墓袍敷A,,下走了窯街的大通”之句。慕壽祺的《西寧道中》亦記:“荊布田家婦,,羞含薄面皮,。風流曲成調,一路唱花兒,?!睆纳鲜鑫娜嗽伋▋旱脑娋淇芍▋翰⒎墙a(chǎn)生,,它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明清時期已經(jīng)風靡甘肅、青海一帶,。
花兒的形成過程是學界長期關注的重點,。花兒曲調的風格,、唱詞的結構,、襯詞等,都顯示出花兒的形成與甘青一帶早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密切關系,。關于花兒的形成問題,,歷史學、語言學,、音樂學領域均有較多探討,,本文主要以當?shù)亓鱾鞯年P于花兒起源的民間敘事文本為對象,從民間傳說角度探討民眾關于花兒的起源與形成過程的觀念,。
關于花兒的起源地,,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是現(xiàn)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xiāng)”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又稱河州,,
(略)范圍在歷史上有所變動,大致相當于今甘肅南部和青海東南
(略),。明代諺語說“西安的‘亂彈’,,河州的少年”,也說“到了西安嫑唱‘亂彈’,到了河州嫑漫少年”,。當時中原一帶的人們把秦腔,、眉戶統(tǒng)稱為“亂彈”,而河
(略)居民將花兒又稱“少年”,?;▋旱牟糠指柙~也強調花兒源于臨夏,如:“哎,,漫一首花兒了問一句話,,花兒的家鄉(xiāng)是阿達?哎,,花兒本是個尕俗話,,你記下,河州是花兒的老家,?!卑⑦_是臨夏方言,意為哪里,。此外,,各地傳唱的花兒多用漢語臨夏方言演唱,這也印證了花兒發(fā)源于臨夏,。據(jù)此,,甘肅臨夏流傳的說法往往被認為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筆者將以此為例探討民眾關于花兒來源的觀念,。
其一,花兒為孔圣人所留,?!盎▋旱母由畹煤堋,?资ト肆鱾飨聛?,人們對唱的時候常唱這個曲:‘大紅(嘛)桌子的柳牙(了)子,油漆是誰油(呀)下的,?你是個少年的唱(呀)把式,,少年是誰留(呀)下的?’知底的人就接上了:‘大山(嘛)跟里的爬腰子樹,,遍山(嘛)遍洼的紫草,;留下(嘛)少年的孔(呀)圣人。盤古王出世的再早,?!?
其二,蘇武牧羊留少年(即花兒)。
(略)北塬及
(略)一帶留傳著有關蘇武的花兒對唱:“涇陽的草帽(嘛)十八(呀)轉,,飄帶們離不下翠藍,;昭君的娘娘們去和(耶)番,什么人留下的少年,?”“三尺的白布們染(呀)毛藍,,下缸者染了個二藍;蘇武爺擋羊者十八的年,,心急者留下的少年,。”
其三,,道士傳花兒,。20世紀20年代,地質學者,、教育學者袁復禮向外界介紹花兒(又寫作“話兒”)時引用這樣一則傳說:“話兒”的歷史雖不可靠,,但很有趣。相傳古時候,,河州有一位牧童在山上放羊時,,從一個道士那里學到了“話兒”,下山后便將其唱與眾人聽,,有個女孩子非常喜歡這些歌,,于是嫁給了牧童。從此“話兒”的傳播就越來越久遠了,。
其四,,孫悟空唱下花兒。1988年,,臨夏藝人周旺盛講述了花兒由來的一則傳說:孫悟空被鎮(zhèn)壓在五行山下,,心中急躁,于是每天唱花兒,。進山打柴的人因此學會了花兒,,花兒便一直流傳至今。周旺盛兒時就會唱:“孫悟空壓的者五(呀)行山,,唱下的花兒們連間,;打柴的阿哥們聽下了漫,人老(吧)五輩的流傳,。在河州一帶廣為流傳的“孫悟空唱花兒”唱段為:“大紅的桌子(嘛)紅油(了)漆,,桌子是誰油(呀)下的?你知道少年的根古(了)事,,少年是誰留(呀)下的,?”“西天(嘛)取經(jīng)的是(呀)唐僧,白龍馬馱經(jīng)(呀)者哩;留下嘛少年的孫(呀)悟空,,受苦人寬心(呀)者哩,。”
以上是有關花兒起源的民間傳說,,筆者將對這些傳說文本背后的民眾心態(tài)進行分析和闡釋,。關于花兒是孔圣人留下的傳說,認為花兒是一種歷史久遠的民歌,?!对娊?jīng)》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里面收錄的詩歌大約流傳于西周至春秋中期,。周天子為了解民情,,派遣朝廷樂官四處采集民歌??鬃訉⑦@些詩歌進行刪改,,僅留下305首,編訂成冊,,授其弟子,,稱《詩》或《詩三百》?!对姟繁蛔馂槿寮医?jīng)典,,后稱《詩經(jīng)》。這種認為民歌都是孔圣人留下的傳說敘事是一種常見模式,,尤其是敘事人希望強調民歌產(chǎn)生的歷史久遠時,,往往會選擇這種敘事模式。
關于“蘇武牧羊留少年”和“孫悟空唱下花兒”這兩種傳說,,應該是文本生產(chǎn)者對花兒藝術特征的認識和自身既有知識進行結合的產(chǎn)物,。蘇武牧羊是人人皆知的歷史典故,。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蘇武等使臣出使西域,以期與匈奴單于修好,。單于扣押了蘇武等人,,并勸他們投降。蘇武寧死不屈,,最終被迫淪為匈奴的奴隸,,牧羊于茫茫草原之上,寂寞時常吟唱民歌以抒懷,,十九年后才重回漢朝,。“孫悟空唱下的花兒”傳說中,“孫悟空被如來佛鎮(zhèn)壓到五行山下”也是家喻戶曉的《西游記》情節(jié),。這兩種傳說文本強調的重點均為花兒是“直抒胸臆”的產(chǎn)物,,人們在孤獨、寂寞的時候唱花兒,,俗云“花兒(嘛)本是(就)心上的話,,不唱時由不得個家”。
關于“道士傳花兒”的傳說,,當?shù)孛癖娍赡軐⒌朗吭谥鞒謫适聲r唱的“花頭”和民間演唱的花兒混為一談。道士在主持喪事時有唱花頭習俗,,花頭即以“散花兒”形式為喪葬儀式開場,。多位道士在儀式中輪流演唱,先由儀仗道士唱花頭,?;^有唱有白,無固定唱詞,,但必須押韻,。在演唱過程中,道士可以根據(jù)喪家實際情況即興發(fā)揮,,也可互相配合或與觀眾中的熟人調侃,,亦可將喪家當天的情況編入其中。唱散花兒主要基于兩個目的:一是傳說來接亡人經(jīng)過奈何橋前往陰曹地府的牛頭馬面喜愛聽花兒,,因而在牛頭馬面聽花兒時,,亡人可趁機溜過奈何橋,如此可免受許多酷刑,;二是演唱有助于喪家緩解悲痛情緒,。
上述關于花兒起源的民間傳說都來自當?shù)貪h族群眾。近百年的花兒研究也多以河州為花兒起源地,,并認為花兒與漢族民歌有密切關聯(lián),。花兒在內容上以情歌為主,,同時也涉及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被譽為西北的“百科全書”;在形式上與漢族傳統(tǒng)的民歌基本相似,,一般是由單字尾構成的五言,、七言形式,押韻上以通韻和間韻最為常見,。張亞雄認為:“‘花兒’這一種山歌,,在形式上不同于其他各地的民間歌謠,。花兒的格調是三百篇的派頭,,是無拘無束的長短句子,,其他各地民歌,大概都是齊句的,?!薄熬幹哒f這些歌謠,以甘肅的臨夏(河州)為發(fā)源地,,而傳播于甘,、寧、青三省各處,,在這些地方的漢,、回、蒙,、藏各族同胞,,都是這些歌謠的歌唱者或創(chuàng)造者。這些歌謠(本書精選出六百余首)也就成為我們各族同胞聯(lián)合一氣的重心,?!崩钗膶嵳J為,花兒唱詞與《詩經(jīng)》接近,,二者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影響關系,,在形式上具有明顯的繼承演變跡象,比如《詩經(jīng)》中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花兒中即有充分體現(xiàn),;同時,,《詩經(jīng)》中的部分語匯至今在花兒中仍有應用。他認為《詩經(jīng)》對花兒的影響是明顯的,,花兒作為具有《詩經(jīng)》特征的民歌應該是從中原遷徙西北或軍屯河州一帶的漢人傳入,。而且他們傳播的不僅是漢族民歌,也包括民歌背后的漢族文化,。
二,、花兒曲調從何而來
花兒的曲調被稱為“勒”,與藏族的民歌曲調稱謂相同,,后多用“令”代替“勒”,。隨著學界對花兒的搜集整理和對外傳播,“令”逐漸成為花兒曲調的專用詞,。花兒曲調廣泛流傳后,,發(fā)展,、衍變?yōu)樯习俜N不同風格的調式,,其中既有各民族共同傳唱的曲調,也有分別與各民族傳統(tǒng)曲調結合后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令”,,進而形成了各民族關于“令”的民間傳說,。下文以流傳在東鄉(xiāng)族的“酸把梨令”、回族的“大眼睛令”,、青海
(略)藏族的“東峽令”等曲調的民間傳說為例,。
酸把梨令的傳說稱,很早以前,,臨夏一帶有一位種植果樹的小伙子,,他精心栽培酸把梨等果樹。果樹蓋住了山,,遮住了川,。正當果子掛滿枝頭、漫山飄香時,,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來到果樹林中,。小伙子看著姑娘的模樣,用眼前的酸把梨起頭送上了一首花兒:
酸把梨(你就)熟(啊呀)了(呀)者(喲小六蓮哎吶哈哎咳)沒入(呀)味(呀咿)……
慕名而來的姑娘用同令作答:
酸把梨熟了者還沒有臥,,尕甜瓜雨澆者嫩了,;勤鼓(吧)不過的小(呀)阿哥,,不由得尕妹妹愛了,。
此后傳說流傳開來,為了不忘酸把梨的功勞,,人們就用“酸把梨令”直接稱呼這一曲調,。
大眼睛令曲調纏綿,是河州花兒的特色代表,。傳說回族青年阿不都和買勒燕是一對通過唱花兒相識相愛的聯(lián)手(即戀人),。阿不都是村里花兒會上獨占鰲頭的著名歌手,濃眉下長著一對大眼睛,,為人憨厚,;買勒燕像一朵剛打苞的牡丹花。他倆在大夏河邊放牛,、擔水,、唱花兒,還交換了禮物,。一天,,阿不都告訴買勒燕,自己要跟著二大人當腳戶上口外,。買勒燕很傷心,,哭得像淚人一樣,,堅定地說:“阿哥,你要是不回來,,我就等你一輩子,。”第二天,,阿不都跟著馬幫沿著循化,、西寧向口外走了。買勒燕苦等三年,,沒有阿不都的音訊,,二大人的尕娃馬吾麥趁機逼她成婚。買勒燕發(fā)狠要到口外找阿不都,。
(略)唱著“我把我的大眼睛想著”的花兒,。買勒燕的歌聲感動了沿途的人們,他們也爭相傳唱,,并把這首情深意長的花兒稱為大眼睛令,,大眼睛令從此傳遍了山川內外。
東峽令主要流行在青海
(略)一帶,,相傳是由一位藏族歌手才讓曹唱的“才讓曹令”演變而來,。“才讓曹”在藏語中為長壽之意,,故東峽令又稱“尕壽令”,。才讓曹是清代一名女性,有一年在元朔山(今青海
(略)老爺山)的六月六朝山會上唱了東峽令,,因為曲調優(yōu)美,,大家都跟著學唱,東峽令由此傳唱開來,。萌竹在《青?;▋盒抡摗分幸舱f:“各種令兒的來源,都是包含著一個十分浪漫而感動人的故事的,,像由番調變出的東峽令,,又名土人令兒,據(jù)說一個藏族王公之女兒,,因思一個大眼睛黑眉毛的漂亮的少年,,成天在森林里散布憂郁,或在青山坡哭泣歌唱,,這聲調漸漸形成了一支曲子,,流傳下來,名為東峽令,?!?
嗆啷啷令據(jù)說是經(jīng)花兒歌唱家朱仲祿加工演唱而流傳的,。其曲調與隴東民歌“推炒面”有相同之處,,也與甘南藏族民歌“斯勒勒桑浪浪”比較相似,。1950年,陜甘
(略)文化協(xié)會采風組關鶴巖等人從正在西北革命大學三部學習的朱仲祿口中采集到了這首歌,,他們認為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民歌,,根據(jù)旋律特色和歌詞結構,這首歌可以被認定為花兒,。在1954年朱仲祿整理出版的《花兒選》中,,這支曲調被定名為嗆啷啷令。它不僅是朱仲祿表演的保留曲目,,也是王紹明等歌手多次赴京演唱的花兒曲目,。1957年,中國唱片社為朱仲祿演唱的嗆啷啷令灌制了唱片,。
花兒“令”的形成既有社會,、地方文化的因素,也與不同民族的傳統(tǒng)曲調或演唱方式:
(略)
三,、在何處唱花兒
從上述民間傳說可知,,各族人民在傳唱花兒的過程中,從內容,、格式到曲調都相互吸收,、影響?;▋鹤鳛橐环N藝術形式,,是對各族民歌兼收并蓄的產(chǎn)物。這種產(chǎn)物在何處形成,?換言之,,花兒的形成與演唱場域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簳@一特殊的場域促進了花兒藝術的形成,。
花兒會,即演唱花兒的集會活動,。傳統(tǒng)花兒會一般在每年農歷四,、五、六月間舉行,,在花兒傳唱的多個地域都有規(guī)模不等的花兒會,。2006年,全國共有8個花兒會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包括青海省互助土族
(略)丹麻土族花兒會,、大通回族土族
(略)老爺山花兒會,、
(略)瞿曇寺花兒會、民和回族土族
(略)七里寺花兒會,,甘肅省的
(略)蓮花山花兒會,、
(略)松鳴巖花兒會、岷縣二郎山花兒會,,以及寧夏回族的山花兒,。
關于花兒會的形成,民間有各種解釋性傳說,,本文則重點關注各民族在花兒會上如何協(xié)商,、
(略)的。換言之,,即各民族如何以花兒為媒介,,進行交往交流交融。以如下幾則花兒會傳說為例:
第一,,松鳴巖花兒會的傳說稱,,很久以前,松鳴巖一帶景色秀美,,河灘上開滿了美麗的牡丹花,。明成化年間,
(略)的一位獵人途經(jīng)此地,,聽見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河邊洗浴歌唱,。歌聲迷住了獵人,他便藏身于樹林中悄悄偷學,,其間竟情不自禁地放聲歌唱起來,。姑娘聽見歌聲,連忙披衣跑到山上去,,獵人緊隨其后,,姑娘卻不見蹤影,獵人十分失望地返回,。這時,,忽然從山間飄來姑娘美妙的歌聲。失望的獵人聽聞欣喜不已,,趕忙上山,。待至山腰時,歌聲又從山頂飄來,,引得獵人繼續(xù)翻山越嶺,,登上山頂。后來,姑娘的歌聲連綿不絕,,獵人循聲四處尋找,,但是再也不見姑娘的身影。直到天晚,,他只好唱著剛學會的歌回到村莊,。獵人將這奇妙的經(jīng)歷告訴了鄉(xiāng)親,并把他從姑娘那里學到的歌教與眾人傳唱,。人們都認為,,獵人是遇到了仙女下凡傳歌,,于是決定在松鳴巖修建菩薩大殿,。獵人遇仙是在四月二十八日,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便來此演唱仙女所傳的歌以示紀念,。松鳴巖由此被稱為“唱山”,農歷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被定為“龍華歌會”,。當?shù)孛癖娭幸恢绷鱾髦八渗Q巖的神仙愛唱歌,,端愛聽人們的牡丹”的說法,因這里野牡丹很多,,唱花兒也叫“唱牡丹”,;并形成了“到松鳴巖可以不燒香磕頭,但一定要漫花兒”的習俗,。人們用花兒敬獻仙女,,希望以此獲得仙女保佑。松鳴巖花兒會的這一傳說強調,,花兒不是來自某一民族或某一人,,而是仙女下凡教唱,人人可以傳唱的,。
第二,,蓮花山位
(略)常爺廟,四季祭祀,,從此形成了五月二十八的花兒會,。
另一則傳說稱,古時有一條惡浪滾滾的冶木河,,有條黑蟒居住河中,,經(jīng)常興妖作怪,迫害百姓,。一年,,昆侖山的金花娘娘帶著一朵修煉千年的蓮花,因赴蟠桃大會而途經(jīng)此地,正值黑蟒作孽興怪,。金花娘娘遂將千年蓮花一抖,,變成一座蓮花山,矗立在冶木河畔,,將黑蟒壓在山下,。從此這里風平浪靜,五谷豐登,。當?shù)厝嗣衲罴敖鸹锬锏墓Φ?,便在蓮花山上建起了娘娘殿、紫霄宮等殿宇,。農歷六月六日,,殿宇竣工。關于如何慶賀廟宇落成,,不同民族意見不一,,分別持有唱戲、誦經(jīng),、賽馬等不同主張,。正當大家為此爭論不休時,一陣高亢悠揚的歌聲由天際傳來,,人們循聲望去,,只見兩位仙妹左手撐傘、右手搖扇,,翩然起舞,。人們被眼前的美妙歌舞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唱和,,整個蓮花山沉浸在歌海之中,。自此,人們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都要在蓮花山舉辦盛大的歌會,。本地以及臨洮,、渭源、臨潭,、岷縣等地的漢,、藏、東鄉(xiāng),、回,、保安等各族群眾多達數(shù)萬人,他們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撐著花傘,、搖著彩扇共赴蓮花山歌會,,縱情對歌。蓮花山歌會被稱為花兒會,,所唱歌曲即聞名遐邇的花兒,。相較而言,蓮花山花兒會的前一種“常爺放賬”傳說顯示了“漢民唱花兒,,藏民跳舞跑馬,,漢藏群眾共敬一位神,共飲一池水”的民族共享場域,,后一種傳說則展現(xiàn)了漢,、回、藏,、東鄉(xiāng),、保安等多民族如何解決因民族身份和語言差異導致的場域競爭問題。
第三,,瞿曇寺花兒會傳說則與上述不同,。瞿曇寺位
(略)(略),據(jù)說該寺在清朝初年香火鼎盛時期是禁唱花兒的,。有一年,土匪包圍了寺院,,將當?shù)馗髯迦罕妵聝?。危急時,一位老人率領大家唱起了花兒,,歌聲像風一樣傳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傳越遠。方圓幾十里的人都被驚動,,紛紛唱花兒應和,,歌聲自四面八方涌來,響成一片,。作惡的土匪們慌張不已,,以為援兵已到,只好在漫山的花兒聲中倉惶逃遁,。土匪逃走的這天是六月十五,,為紀念劫后逢生的歷險,瞿曇寺自此每年舉辦花兒會,,相沿至今,。這則傳說闡釋了花兒會如何與寺廟的宗教法事活動相結合,民眾以此尋求,、強化花兒傳唱的合法性,。
第四,二郎山花兒會傳說。甘
(略)相對屹立的山峰,,遠看好像兩個巨人在遙遙相望,,當?shù)厝朔Q東南方的為金童山,西北方的為玉女峰,,并在山上修建了寺廟,。金童山上的是“二郎廟”,為了紀念趙昱而修建,。傳說趙昱為隋煬帝時嘉州刺史,,逢蜀江水患,與七人斬蛟龍,,為民除害,。趙昱死后,人們在灌口立祠紀念,,稱他為二郎神,。后來,二郎山又增建了娘娘廟,、喇嘛寺等建筑,,成為當?shù)厝罕姵郊漓胫亍^r歷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兒會”就在這里舉行,。二郎山花兒會
(略)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西北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密切關系,。傳說唐朝末年,,羌人在岷州城一帶占山為王,人們稱其首領為鬼章王,。鬼章王時常侵擾,,使這一帶的藏漢人民不能安居樂業(yè)。宋代中期,,朝廷派種誼率軍
(略)破鬼章王,。種誼率部先在岷州城作戰(zhàn),因種誼軍隊兵強馬壯,,鬼章王抵擋不過,,便退兵逃
(略)城北元山坪的鐵城。鐵城城墻堅固,,種誼多次攻城未能成功,,雙方傷亡都很嚴重。當時鬼章王以“懸羊擊鼓,、餓馬搖鈴”的戰(zhàn)術迷惑宋兵,,然后挖地道出城,,逃至洮州一帶。種誼發(fā)現(xiàn)后追到洮州,,猛追猛打,,捉住鬼章王,押送到洛陽,。傳說此后各族人民就在農歷五月十七于二郎山下的南寺集會慶祝,,以花兒來歌唱勝利的喜悅。
第五,,丹麻花兒會的傳說,。據(jù)傳很早以前,丹麻灘是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可是土司權勢很大,,占據(jù)了山林和草灘,百姓上山砍柴,、下山放牧都要被他管轄,。土司倚仗權勢大興土木,不僅修建四合頭的院落,,還在東丹麻山背后建起一座官強寺,。年復一年,山林被他砍光了,,氣候也越來越旱,。有一年莊稼剛出苗就遇上大旱,若再曬幾天,,莊稼苗就要干枯了。一對土族小伙子和姑娘看到這一情景,,心頭急得冒火,,卻又感到無奈。于是他倆在六月六那天相約來到丹麻灘“漫花兒”,,用歌聲向老天訴說百姓的苦情:“不睜眼人吃人,,修寺者,鍋蓋兒揭不開了,;天不下雨地生火,,老天爺,是誰把良心壞了,?”他倆不下山,,也不停歇,唱啞了嗓子,,流盡了淚,。唱到第六天時,,誠意感動玉帝,玉帝降旨讓西海龍王行云布雨,。一時間電閃雷鳴,,大雨傾盆。這對土族青年淋著大雨仍在唱:“天上的云彩起來了,,雷聲兒響,,雨點兒嘩啦啦地下了;老天爺有情人無情,,土司爺,,你枉把個寺廟修了……”雨過天晴,丹麻灘里人山人海,,但這一對唱花兒的歌手倒下后永遠也起不來了,。就在他倆唱花兒的地方長出兩棵參天大樹,一條彩虹像天橋一樣橫搭在兩棵樹上,。為了紀念這兩位土族青年,,丹麻附近的百姓在每年六月六這一天上山唱花兒,慢慢地形成了丹麻花兒會,。
上述花兒會的民間傳說均圍繞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展開敘事,,尤其強調各民族之間或通過協(xié)商,或相互學習,,或彼此競爭,,在面對共同敵人時團結一心戰(zhàn)勝對手,最終聚焦于“唱花兒慶勝利”這一共同主題,。
四,、符號共享與場域競爭
花兒是西北各民族的民間曲調彼此結合形成的藝術。這種互嵌式藝術形式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元素或文化之間的相互依賴和融合,,由此形成新的文化有機體,。
慕壽祺對花兒評論道:“此西北之民眾文學,其中多男女戀愛之詞,,亦有詠史事者,,大都根據(jù)《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以及岳傳、水滸諸小說,,蓋目不識丁者聽人口授,,有時形諸歌詠,亦三百篇之比興體也,?!敝靹傉J為:“
(略),漢族文人在詩歌理論上的成就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在古代帝王推行教化的過程中,,中下層民眾中也有不少人掌握了書面語言及書寫技術,。故而在歷史化的進程中,一旦識文斷字的民間藝人將花兒一類的口頭藝術寫在紙面上時,,書面文學中的一些規(guī)則就有可能影響到口頭藝術的文本化,。而這種文本化的后果,當成為一種文化資源進一步被共享時,,就會發(fā)生我們所熟知的口頭與書面的雙向互動,。書面文學的結構和內容會進入口頭文學,之后再經(jīng)由口頭化的過程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形成新傳統(tǒng),。”
花兒的發(fā)展歷程經(jīng)過上述口頭與書面文本的互動,,以及受各民族社會生活與文化語境的影響,,形成了饒有特色的演唱模式。與此同時,,高亢悠揚,、優(yōu)美舒展的曲調,不僅使傳統(tǒng)花兒的歌詞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也使花兒得到廣泛,、悠久的傳播?;▋旱膹V泛流傳與其特有的令密切相關,。張亞雄認為:“花兒的令,一個地方與一個地方不同,,
(略)域有
(略)域的令,。令是什么呢?就是《花兒序》所謂等于幫腔,,過門兒的一種慣語,。”“音調是花兒最要緊的,,花兒的靈魂完全寄托在音調上面……其美妙多不在辭句的典麗,而音調的抑揚高下占十分之七,,《花兒集》所收者,,不過是三分死句子而已?!?
花兒在西北各民
(略)廣為傳播,,又與各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相結合,形成了新的頗具特色的令,。例如,,花兒傳入土
(略)后,,人們很快接受了這種藝術形式,并加以民族化處理,,創(chuàng)作出如“土族令”“互助令”“好花兒令”“梁梁上浪來”等獨具風格,、曲調別致的土族花兒曲令。東鄉(xiāng)族花兒除了當?shù)馗髅褡逅灿械恼Z言和藝術特色之外,,還擁有特殊的曲調,,被稱為“東鄉(xiāng)令”。撒拉族花兒的曲調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河
(略)廣為流行,、在當?shù)馗髅褡逯衅毡閭鞒那{,撒拉族在演唱這些曲調時略加入一些自己的特點,;另一種是撒拉族特有的曲調,,其中多數(shù)已被稱為“撒拉令”。保安族花兒的曲調不僅融合了漢族與回族花兒的音樂元素,,還汲取了撒拉族花兒的旋律特色,。其曲調既有明亮硬朗的音質,展現(xiàn)出豪放的氣概,,又流露出柔和抒情的氣息,。裕固族花兒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
(略)等地流傳,據(jù)說是來這一帶搟氈或從事其他營生的東鄉(xiāng)族,、回族民眾從河
(略)帶來的,。裕固族花兒起初僅有“河州三令”等幾種曲調,隨著時間推移,,裕固族花兒在與當?shù)孛窀柘嗷ソ蝗诘倪^程中逐漸演變形成了新的曲調,。這種新曲調在康樂鎮(zhèn)巴音一帶特別受歡迎,原被稱為“巴音令”,,現(xiàn)已被改稱為“裕固令”,。
以上主要從花兒唱詞、格式以及曲調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
(略)的主要特征,。
(略)的形成還與場域競爭(包括協(xié)商)密切相關,,這個場域就是花兒會?;▋弘m然傳唱很廣,,但并非隨處可唱,演唱花兒是有禁忌的,。當?shù)厮字V稱:“花兒不進家,,進家人笑話,。”花兒不允許在家庭和村莊中唱,,貿然演唱會受到斥責,。
(略)上,
(略)旁的大樹上常掛著一個羊頭,,
(略)人,,若在此處唱花兒要罰羊一只。因此,,
(略)人進村莊不敢冒失唱花兒,。有一首花兒專門提醒和告誡冒失鬼:“花椒樹上你甭上,你上時樹枝杈兒掛哩,;莊子里去了你甭唱,,你唱時老漢們罵哩?!币虼?,花兒一直是在山野里、小道上,,或者田地間,、森林里傳唱的。這些允許唱花兒的地方才可舉行花兒會,。
花兒會亦被稱為“唱山”或“山場”,,參加花兒會的行為被稱為“浪山場”。通常,,山中廟宇的宗教活動和山上演唱花兒的活動同時進行,。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提出:“一個場域可以被
(略)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眻鲇蚴巧鐣€體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
(略)競爭的集中場所,。
(略)商品,,
(略)商品的價值依賴于消費者對它的歸類,
(略)商品被判定為比其競爭對象擁有更多的價值,,它可被強加于社會,,這一過程可稱為“符號暴力”?;▋簳梢哉f是演唱花兒的各民族群眾“按照特定的邏輯要求共同建設的場域”,
(略)競爭生產(chǎn)或勝出的“
(略)商品”,。例如上述關于蓮花山花兒會的民間傳說有這樣一種異文:蓮花山寺院建成后,,人們關于采用何種方式:
(略)
上述傳說敘事雖然將競爭結果歸于“三霄娘娘顯靈”“暗合天意”,,
(略)競爭的結果,
(略)依賴的結果,。
布爾迪厄認為,,場域及其邊界的確定充滿著不同力量關系的對抗。決定場域內存在的力量和競爭的邏輯就是資本的邏輯,,資本若不與場域聯(lián)系在一起,,就難以存在和發(fā)揮功能。資本不僅是場域活動競爭的目標,,更是競爭的手段,。花兒會是一個各方力量競爭的社會場域,。再如前引蓮花山花兒會的民間傳說“常爺放賬”講到,,當?shù)夭亍h群眾視常爺池為神池,,虔心敬奉,,唱戲迎神,漢民唱花兒,,藏民跳舞跑馬,。但是財主貪心不足,禍害百姓,,各族百姓揭竿而起,,剪除禍害,用老財主的錢財在常爺池旁邊修建常爺廟,,四季祭祀,,共唱花兒。這樣的場域活動既有群體之間的協(xié)商與共享,,也有具有競爭關系的不同民族歌手之間的對唱,。歌手通過充分施展演唱技巧和演述策略,得到各族群眾的認可和喜愛,,這是花兒得以發(fā)展傳承的強大動力,。
結語本文主要從民間傳說的角度,首先考察了民眾關于花兒起源的觀念,?;▋褐信c《詩經(jīng)》相似的民歌可能是由中原遷徙西北或軍屯河州一帶的漢人傳入的。其次,,由諸多關于花兒“令”的民間傳說可知,,花兒的曲調和旋律主要來自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再次,由花兒會起源的傳說可以考察花兒是在何種空間內演唱并形成互嵌式的藝術形式,。最后,,諸多民間傳說可證,花兒是各民族在花兒會這一場域中圍繞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過協(xié)商或競爭形成的產(chǎn)物,,是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集合體。正如***總書記所說:“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總體而言,,在花兒會這一具有競爭或協(xié)商意義的社會場域中,花兒作為一種民間文學形式,,經(jīng)過多民族漫長的交往交流交融,,被各族人民不斷傳承發(fā)揚,逐步成為青海,、甘肅,、
(略),被譽為“大西北之魂”,,也是民族團結的標志,。2009年9月,花兒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本文基于花兒起源的民間傳說,,
(略)的形成過程,
(略)徑深入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從學理層面積極響應“兩個結合”,。這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構中國的自主知識體系和增強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義,。
(原文刊載于《民族文學研究》2024年第6期,,注釋及參考文獻已略去)
作者簡介
鐘進文,裕固族,,文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學首批高層次優(yōu)秀人才,,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學院院長。主要從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及裕固族語言文學研究,。
趙麗芳,,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團隊項目,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研究,、跨文化傳播研究和文化研究等。
文章推薦:阿布都外力·克熱木(西北民族大學)
文章編輯:和超(重慶大學)
責任校對:黃元韜(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https://futom-sz.com/static/New/Images/zbcg.jpg)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
尊貴的用戶您好,。上文****為隱藏內容,,
僅對《中國采購招標網(wǎng)》正式會員用戶開放。
如您已是本網(wǎng)正式會員請登陸,,
如非會員可咨詢客服,。
![](/upload/replace/2024-08-27/20240827094256_JyntH5.jpg) |
專屬客服:孫榮華 |
電話:18856926517 |
微信:15395092470 |